教育戏剧的六种教学模式之探讨(一)
2017-11-24

戏剧是一种非常富有魅力的教学方式,而当把英语用戏剧的模式展现时,会让本身就喜欢故事的孩子们真正生活在故事中。戏剧让故事中的角色“活”了过来。大风车戏剧英语的课程开发基于对戏剧和教育戏剧的研究,以下是我们在课程研发中参考的关于教育戏剧课程设计的资料,用于与大家分享和探讨。

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简称 DIE),是运用戏剧与剧场之技巧从事于学校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研习实作(workshop)的性质,一般常以戏剧发展的架构与过程为主轴,透过教师的引导,将学习的内容置于其中,循序渐进,就某一议题进行互动发展性的学习,直到事件或情节的结束为止。教育戏剧的教学不但是学习戏剧与其相关的艺术一种途径,更可用作为教学的媒介,成为一种教学工具,用以学习其它的学科。

一、前言

教育戏剧是运用戏剧与剧场之技巧,从事于学校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人性自然法则,自发性地与群体及外在接触。在指导者有计划与架构之引导下,以创作性戏剧、即兴演出、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让参与者在互动关系中,能充份发挥想象,表达思想,由实作而学习。以期使学习者获得美感经验,增进智能与生活技能。

教育戏剧是一种任课教师在课程内可以灵活运用的教学方法。不拘泥于任何剧场形式,也无人数多寡的限制。它是一种研习实作(workshop)的性质,重点在于课堂内的即兴演出,角色扮演与模仿,常被称之为「程序戏剧」 (Process drama)。所以,一般教育戏剧常以戏剧发展的架构与过程为主轴,透过教师的引导,将学习的内容置于其中,循序渐进,就某一议题进行互动发展性的学习,直到事件或情节的结束为止。这种模式的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透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及参与,拓展事件或情况,透过亲身经历的交互式教学,学习到有关议题所应有的认知。就各种学科、主题、议题与概念性教学而言,是教师作所能运用的一种「作中学」(learning by doing) 交互式教学模式。

实施教育戏剧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创作与反应出一个能使学生信以为真(make-believe)的世界,从而使其了解自我与真相。因此,教师营造出来的动作与情况,准备的教具或道具,采用的角色,以及口语、团体互动的表现,皆安排能够让参与者相信而能够在假设(as if)的情况里去扮演并经验学习的历程。如此参与者便能够自然而然地了解,接受游戏规则中每一阶段的过程,并在角色中去经验、遵守与发展戏剧学习的历程。

在学校课程教学中,教育戏剧需要运用各种戏剧与剧场的方法与技巧来进行活动。除了可以学习戏剧与剧场艺术,增进表演艺术的技能以外,一般而言,几乎所有的科目,皆可融入在戏剧结构进行的程序内作教学。其主要学习的课程可含括:生活、社会、自然科学、语言、数学等学科。在教师领导学生组成各个不同小组,自行建构故事,并透过讨论、辩说等方式来深入议题的内容。学生除了学习与应用戏剧之外,举凡就知识、技能与认知为基础的学科皆可快乐的参与学习。教育戏剧的教学不但是学习戏剧与其相关的艺术一种途径,更可用作为教学的媒介,成为一种教学工具,用以学习其它的学科。

二、教育戏剧课程教学的原则

一、课程设计的结构:教育戏剧的课程教学是以戏剧的结构来进行的。所谓「戏剧的结构」(Drama structure)是指:依「动作中的人」(Man in Action)所安排的过程。是将「人」的行动表现,从开始、中间到结束,作适合于因果关系或逻辑安排的形式。一出戏剧的结构乃是依照剧中人物的行为表现过程的排列顺序所组合而成。亦即,此动作中的「人」必须在一个排好序列的结构体内来进行他的动作,以表现出此人的特质。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为对一个动作的模仿,而此动作应属完整并具有某种长度,而完整是指开始、中间与结束。由于,戏剧是在表现动作中的人,而此动作不仅指身体动作,还包括了思想与外在行为的心理动机。所以,戏剧所模仿的结构必有其基本的规范。

一般戏剧是采演译辩证的过程来进行的,不论是属时间集中型或时间延展型的结构,一般皆按四大建构发展的部份来进行,即:说明(Exposition)、动作上升(Rising action)、高潮(Climax)、结束(Denouement),让角色人物历经这四大阶段过程,来显现事件发展的始末与人物心理的状态。因此,戏剧在表现的形式上常以「幕」(act)、「场」(scenes)「情节段」 (episode)来安排开始、中间与结束的过程。也有些戏剧为求建立气氛,作明确说明或舒缓情绪,于戏剧开始之初安排有「序幕」(prologue),或在戏剧结束之后加上「收场」(epilogue)来加强戏剧的完整性。

完整教育戏剧的课程设计是依戏剧结构的核心,即「动作」(action)来发展的。不论任何模式,教师都要作有开始、中间与结束的架构,将课程的开端,转化为戏剧「序幕」,使教学的「前置内容」 (pre-text),引发出学生对议题的关切与参与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则要把戏剧各「幕」中的「场」或「情节段」中重要的「内容」 (context),选取出来,成为可供学生乐于参与探索深化的「阶段」(Session),来作为学生演练的活动。最后在结束阶段时,也要能将「收场」转为深入理解与满足认知的回馈、分享与复习。

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的融入戏剧与剧场的技巧,可掌握教学的内容、重点、时间、空间并同时引导学生参与的兴趣与内化诠释的学习功效。因此,教育戏剧的教学策略上,教师需能掌握戏剧结构让学生在信以为真的情况内,以戏剧的张力维系学生的关注与兴趣,经历每个阶段中的学习。

教师是教育戏剧指导结构进行中的核心人物,在指导鼓励学生学习参与,从情节的上升发展开始引导学生的注意、情绪、认知等融入在情境之中,逐步地向戏剧冲突挑战,至最高的危机点并一一寻求解决之道至完全消除问题为止,就是完成了一个完整的一次教育戏剧教学了。英国戏剧教育学者西西里奥尼尔(Cecily O’Neill)与亚伦兰伯特(Alan Lambert)指出:

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营造戏剧中有意义的「呈现时刻」(present moment),并感觉悬疑的情节;理想的方式应该是处理未来接踵将至的事件,而不是在事实或已经完成的事务上。如此一来,在教学中就自然形成了找出行动与抉择追求对未来的压力,而使戏剧有了深度与目的。

戏剧的结构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基本架构或程序。一旦将学生导入到情境中,学生便能利用戏剧的习作,自在地去经历学习实质内容的主体部份。因此,教师如何运用结构,选择适切有意义的关键要点,并能够持续做延伸的发展,使学生在深入情节之中去探索、发现、讨论、抉择,并了解体认,才是运用戏剧结构达到教学目标的真正目的。

二、课程设计的要素: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维持学生关切学习内容的焦点,更要能维持「议题」(topic)的趣味性,融入相当的情绪与思考,努力投入情境,并给予同学发挥与释放其经验的适切管道。兹将教学过程中所需掌握的要素介绍如下:

1.学习主题领域(Theme of learning area):学习的主题是指,教师能够透过戏剧来作一番演练、讨论或澄清的论点或事件。主题必须是整个戏剧活动集中的焦点,包括我们生活的情况或难题、社会的现象、课程或跨学科的议题有关的主题或议题。

2.内容(Context):内容是指一种结合事实与虚构的戏剧情节,所创造出来的情况、事件或故事。教师将主题中某些事实或现象的真实内容(real context)与创造虚构的内容(fiction context) ,从所设计的前置内容 (pre-text)开始,透过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力,将之合理的发展,在情节发展的各个情节段(Episodes) 中演练,并从中理解其意义之所在。

3.目标(Purposes):教育戏剧活动中,戏剧主要的功能是在它媒介的性质,以致教学目标至少包括了艺术学习的目标与学科知识的学习目标。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以游戏性质的活动,透过戏剧的世界来达到学习认知的目的。所以,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使学习者能够,透过虚构的戏剧内容结合事实,达到艺术活动以外的认知目标。

4.角色(Roles):角色是指在各情节段中,参与者所扮演的各种人物。教学的戏剧活动中,学生与教师常需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并与其他同学所扮演之角色互动,以经历并演练情节段中的人物遭遇。

5.焦点(Focus):焦点是透过教师所描述的情况、事件或故事范围之内,要求学生在情节段中,表现出的角色面对各种问题时,所应采取的对应方式,包括:人自身的困难、人际之间的关系、意念的冲突、社会性的关连、审美的观点等。因此,教师引导之活动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经分析、判断、择取、归纳等互动之讨论与扮演,凝聚焦点,以提供各种有利的时刻与解决问题的方式。

6.讯息(Sign):讯息是指所呈现的物品、声音、语言、知识与事物等,是某项具有的实质意义与值得注意的现象。讯息的出现与提示,可以使参与者建立起戏剧中所产生的意义与经验,并揭示出所象征的意义,是戏剧情节的过程中值得让参与者作进一步发挥、探讨与演练的重要素材。

7.张力(Tension):张力是推动戏剧发展与活动持续进行的一种力量。是指某一个场景中,参与者对人、事、地、物的所欲达到的认知与对人物角色要达成目的之可能性的关切程度,与所引起自觉与不自觉的迫切性情绪反应。戏剧张力多来自于:人物面对冲突的态度、危机与悬疑的忧虑、两难情况的抉择、与个人感觉倾向接近的事物、令人惊讶的人与事、感觉神秘的事件或秘密。在教育戏剧中,真实的内容与经协商后虚构的内容,都分别予以呈现亦是一种有实质意义的戏剧张力 。

8.观众(Audience):观众是指教育戏剧活动中的参与者与互动者。在近代剧场活动中,演员常借着与观众的互动的反应,来显现舞台上表演的意涵是否引起共鸣、被了解或激励了观众。因此,在教育性戏剧活动中,观众参与(audience participation)就成为必要并具有实质意义的活动。表演者与观赏者皆可就表现的事件,及时地作心理上与社会上的沟通、检验、认清与澄清,使得观众的参与在教育戏剧中成为必要的部分。

9.演出(Performance):演出大多是指在课堂内教室的戏剧演出,是教育戏剧活动不可或缺的主要部份。表演可提供每个人学习戏剧艺术的工作,包括:布景、道具、服装的制作,以及透过戏剧的排演,学习协同合作的表演呈现。演出在学习的意义则在于提供了学生临场表现的学习机会。同时学生也很乐于在演出后,能了解他人对所表演情况的意见、感受并表达与分享自己的观感。演出,有助于学生对戏剧艺术的参与、表现、分析与理解。

10.策略(Strategies):策略是指我们所要使用的方法与步骤,应用于表演的过程中,来产生教育戏剧上的实质意义。策略的发展要能让学生可以从活动中,引发参与的兴趣,拓展出他们所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与故事等各个层面。自然其执行的过程中,也同时要能够因应教学中的状况,作适时适度的调整。


相关推荐
大风车幼儿园2024年度工作重点
  计划,是幼儿园管理工作的起点,并贯穿于运营管理的始终,是园长对园所工作的内容、规划、步骤、方式、资源分配等...
大风车幼儿园2024年1月工作重点提示
请各幼儿园确保各项工作平稳落地、执行到位,从而不断提升园所教育教学品质,提升园所形象....
全国培训 | 【风车汇智学堂】全国儿童综合素养课程师资培训圆满落幕!
风车汇智学堂 全国儿童综合素养课程师资培训 山东·济南 见证成长·圆满结束 2023年8月1日-8月5日,大风车教育...
开班啦!风车汇智学堂•全国儿童综合素养课程师资培训今日开讲!
▲首届“风车汇智学堂全国儿童综合素养课程“师资培训班    8月1日,《风车汇智学堂•全国儿童综合素养课程...
幼儿园美术课6个创意手工绘画制作,美美哒!
1、猫头鹰 土豆切半,切去中间部分,就是猫头鹰的雏形,注意啊,中间不要切太多了~ 再用其他颜...

教育戏剧的六种教学模式之探讨(一)2017-11-24

戏剧是一种非常富有魅力的教学方式,而当把英语用戏剧的模式展现时,会让本身就喜欢故事的孩子们真正生活在故事中。戏剧让故事中的角色“活”了过来。大风车戏剧英语的课程开发基于对戏剧和教育戏剧的研究,以下是我们在课程研发中参考的关于教育戏剧课程设计的资料,用于与大家分享和探讨。

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简称 DIE),是运用戏剧与剧场之技巧从事于学校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研习实作(workshop)的性质,一般常以戏剧发展的架构与过程为主轴,透过教师的引导,将学习的内容置于其中,循序渐进,就某一议题进行互动发展性的学习,直到事件或情节的结束为止。教育戏剧的教学不但是学习戏剧与其相关的艺术一种途径,更可用作为教学的媒介,成为一种教学工具,用以学习其它的学科。

一、前言

教育戏剧是运用戏剧与剧场之技巧,从事于学校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人性自然法则,自发性地与群体及外在接触。在指导者有计划与架构之引导下,以创作性戏剧、即兴演出、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让参与者在互动关系中,能充份发挥想象,表达思想,由实作而学习。以期使学习者获得美感经验,增进智能与生活技能。

教育戏剧是一种任课教师在课程内可以灵活运用的教学方法。不拘泥于任何剧场形式,也无人数多寡的限制。它是一种研习实作(workshop)的性质,重点在于课堂内的即兴演出,角色扮演与模仿,常被称之为「程序戏剧」 (Process drama)。所以,一般教育戏剧常以戏剧发展的架构与过程为主轴,透过教师的引导,将学习的内容置于其中,循序渐进,就某一议题进行互动发展性的学习,直到事件或情节的结束为止。这种模式的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透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及参与,拓展事件或情况,透过亲身经历的交互式教学,学习到有关议题所应有的认知。就各种学科、主题、议题与概念性教学而言,是教师作所能运用的一种「作中学」(learning by doing) 交互式教学模式。

实施教育戏剧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创作与反应出一个能使学生信以为真(make-believe)的世界,从而使其了解自我与真相。因此,教师营造出来的动作与情况,准备的教具或道具,采用的角色,以及口语、团体互动的表现,皆安排能够让参与者相信而能够在假设(as if)的情况里去扮演并经验学习的历程。如此参与者便能够自然而然地了解,接受游戏规则中每一阶段的过程,并在角色中去经验、遵守与发展戏剧学习的历程。

在学校课程教学中,教育戏剧需要运用各种戏剧与剧场的方法与技巧来进行活动。除了可以学习戏剧与剧场艺术,增进表演艺术的技能以外,一般而言,几乎所有的科目,皆可融入在戏剧结构进行的程序内作教学。其主要学习的课程可含括:生活、社会、自然科学、语言、数学等学科。在教师领导学生组成各个不同小组,自行建构故事,并透过讨论、辩说等方式来深入议题的内容。学生除了学习与应用戏剧之外,举凡就知识、技能与认知为基础的学科皆可快乐的参与学习。教育戏剧的教学不但是学习戏剧与其相关的艺术一种途径,更可用作为教学的媒介,成为一种教学工具,用以学习其它的学科。

二、教育戏剧课程教学的原则

一、课程设计的结构:教育戏剧的课程教学是以戏剧的结构来进行的。所谓「戏剧的结构」(Drama structure)是指:依「动作中的人」(Man in Action)所安排的过程。是将「人」的行动表现,从开始、中间到结束,作适合于因果关系或逻辑安排的形式。一出戏剧的结构乃是依照剧中人物的行为表现过程的排列顺序所组合而成。亦即,此动作中的「人」必须在一个排好序列的结构体内来进行他的动作,以表现出此人的特质。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为对一个动作的模仿,而此动作应属完整并具有某种长度,而完整是指开始、中间与结束。由于,戏剧是在表现动作中的人,而此动作不仅指身体动作,还包括了思想与外在行为的心理动机。所以,戏剧所模仿的结构必有其基本的规范。

一般戏剧是采演译辩证的过程来进行的,不论是属时间集中型或时间延展型的结构,一般皆按四大建构发展的部份来进行,即:说明(Exposition)、动作上升(Rising action)、高潮(Climax)、结束(Denouement),让角色人物历经这四大阶段过程,来显现事件发展的始末与人物心理的状态。因此,戏剧在表现的形式上常以「幕」(act)、「场」(scenes)「情节段」 (episode)来安排开始、中间与结束的过程。也有些戏剧为求建立气氛,作明确说明或舒缓情绪,于戏剧开始之初安排有「序幕」(prologue),或在戏剧结束之后加上「收场」(epilogue)来加强戏剧的完整性。

完整教育戏剧的课程设计是依戏剧结构的核心,即「动作」(action)来发展的。不论任何模式,教师都要作有开始、中间与结束的架构,将课程的开端,转化为戏剧「序幕」,使教学的「前置内容」 (pre-text),引发出学生对议题的关切与参与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则要把戏剧各「幕」中的「场」或「情节段」中重要的「内容」 (context),选取出来,成为可供学生乐于参与探索深化的「阶段」(Session),来作为学生演练的活动。最后在结束阶段时,也要能将「收场」转为深入理解与满足认知的回馈、分享与复习。

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的融入戏剧与剧场的技巧,可掌握教学的内容、重点、时间、空间并同时引导学生参与的兴趣与内化诠释的学习功效。因此,教育戏剧的教学策略上,教师需能掌握戏剧结构让学生在信以为真的情况内,以戏剧的张力维系学生的关注与兴趣,经历每个阶段中的学习。

教师是教育戏剧指导结构进行中的核心人物,在指导鼓励学生学习参与,从情节的上升发展开始引导学生的注意、情绪、认知等融入在情境之中,逐步地向戏剧冲突挑战,至最高的危机点并一一寻求解决之道至完全消除问题为止,就是完成了一个完整的一次教育戏剧教学了。英国戏剧教育学者西西里奥尼尔(Cecily O’Neill)与亚伦兰伯特(Alan Lambert)指出:

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营造戏剧中有意义的「呈现时刻」(present moment),并感觉悬疑的情节;理想的方式应该是处理未来接踵将至的事件,而不是在事实或已经完成的事务上。如此一来,在教学中就自然形成了找出行动与抉择追求对未来的压力,而使戏剧有了深度与目的。

戏剧的结构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基本架构或程序。一旦将学生导入到情境中,学生便能利用戏剧的习作,自在地去经历学习实质内容的主体部份。因此,教师如何运用结构,选择适切有意义的关键要点,并能够持续做延伸的发展,使学生在深入情节之中去探索、发现、讨论、抉择,并了解体认,才是运用戏剧结构达到教学目标的真正目的。

二、课程设计的要素: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维持学生关切学习内容的焦点,更要能维持「议题」(topic)的趣味性,融入相当的情绪与思考,努力投入情境,并给予同学发挥与释放其经验的适切管道。兹将教学过程中所需掌握的要素介绍如下:

1.学习主题领域(Theme of learning area):学习的主题是指,教师能够透过戏剧来作一番演练、讨论或澄清的论点或事件。主题必须是整个戏剧活动集中的焦点,包括我们生活的情况或难题、社会的现象、课程或跨学科的议题有关的主题或议题。

2.内容(Context):内容是指一种结合事实与虚构的戏剧情节,所创造出来的情况、事件或故事。教师将主题中某些事实或现象的真实内容(real context)与创造虚构的内容(fiction context) ,从所设计的前置内容 (pre-text)开始,透过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力,将之合理的发展,在情节发展的各个情节段(Episodes) 中演练,并从中理解其意义之所在。

3.目标(Purposes):教育戏剧活动中,戏剧主要的功能是在它媒介的性质,以致教学目标至少包括了艺术学习的目标与学科知识的学习目标。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以游戏性质的活动,透过戏剧的世界来达到学习认知的目的。所以,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使学习者能够,透过虚构的戏剧内容结合事实,达到艺术活动以外的认知目标。

4.角色(Roles):角色是指在各情节段中,参与者所扮演的各种人物。教学的戏剧活动中,学生与教师常需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并与其他同学所扮演之角色互动,以经历并演练情节段中的人物遭遇。

5.焦点(Focus):焦点是透过教师所描述的情况、事件或故事范围之内,要求学生在情节段中,表现出的角色面对各种问题时,所应采取的对应方式,包括:人自身的困难、人际之间的关系、意念的冲突、社会性的关连、审美的观点等。因此,教师引导之活动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经分析、判断、择取、归纳等互动之讨论与扮演,凝聚焦点,以提供各种有利的时刻与解决问题的方式。

6.讯息(Sign):讯息是指所呈现的物品、声音、语言、知识与事物等,是某项具有的实质意义与值得注意的现象。讯息的出现与提示,可以使参与者建立起戏剧中所产生的意义与经验,并揭示出所象征的意义,是戏剧情节的过程中值得让参与者作进一步发挥、探讨与演练的重要素材。

7.张力(Tension):张力是推动戏剧发展与活动持续进行的一种力量。是指某一个场景中,参与者对人、事、地、物的所欲达到的认知与对人物角色要达成目的之可能性的关切程度,与所引起自觉与不自觉的迫切性情绪反应。戏剧张力多来自于:人物面对冲突的态度、危机与悬疑的忧虑、两难情况的抉择、与个人感觉倾向接近的事物、令人惊讶的人与事、感觉神秘的事件或秘密。在教育戏剧中,真实的内容与经协商后虚构的内容,都分别予以呈现亦是一种有实质意义的戏剧张力 。

8.观众(Audience):观众是指教育戏剧活动中的参与者与互动者。在近代剧场活动中,演员常借着与观众的互动的反应,来显现舞台上表演的意涵是否引起共鸣、被了解或激励了观众。因此,在教育性戏剧活动中,观众参与(audience participation)就成为必要并具有实质意义的活动。表演者与观赏者皆可就表现的事件,及时地作心理上与社会上的沟通、检验、认清与澄清,使得观众的参与在教育戏剧中成为必要的部分。

9.演出(Performance):演出大多是指在课堂内教室的戏剧演出,是教育戏剧活动不可或缺的主要部份。表演可提供每个人学习戏剧艺术的工作,包括:布景、道具、服装的制作,以及透过戏剧的排演,学习协同合作的表演呈现。演出在学习的意义则在于提供了学生临场表现的学习机会。同时学生也很乐于在演出后,能了解他人对所表演情况的意见、感受并表达与分享自己的观感。演出,有助于学生对戏剧艺术的参与、表现、分析与理解。

10.策略(Strategies):策略是指我们所要使用的方法与步骤,应用于表演的过程中,来产生教育戏剧上的实质意义。策略的发展要能让学生可以从活动中,引发参与的兴趣,拓展出他们所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与故事等各个层面。自然其执行的过程中,也同时要能够因应教学中的状况,作适时适度的调整。